当前位置: 主页 > 汽车资讯 > 强汉再进化,实力再颠覆,汉L,EV对比小米SU7

强汉再进化,实力再颠覆,汉L,EV对比小米SU7

(原标题:强汉再进化,实力再颠覆,汉L,EV对比小米SU7)

易车讯 前段时间,比亚迪汉L上市,以震撼的价格杀入20-30万级中高端市场,凭借油电同速、兆瓦闪充、全系激光雷达辅助驾驶等核心优势,成为国产新能源圈内的“卷王”,标志着中国品牌从“性价比竞争”向“技术定义规则”的跨越,不仅加速了油转电的进程,也对其他热门纯电车型构成了巨大的威胁。

今天,我们就拿来当下讨论火热的网红车小米SU7与汉L EV做一个全方位对比,看看新能源龙头最新的旗舰级轿车汉L EV能不能后来居上呢?

作为全球首个量产1000v+SiC全域高压平台,超级e平台的最高充电电压1000v,最大充电电流1000A,最大充电倍率达到10C。在这一强大架构的基础上,汉L EV的峰值充电功率高达恐怖的1兆瓦(1000kW),可以实现5分钟,畅行400公里。毫不夸张的说,汉L EV的充电速度已经和加油一样快了!

基于跨代差的技术优势,汉L EV凭借千伏高压平台技术,即使不依赖品牌专属兆瓦闪充桩,其高压架构也能适配主流公共充电桩。就算是在公共快充桩上,汉L EV的充电功率也比其他纯电车更高;如果使用双枪充电,也可以实现兆瓦闪充。

因此在汉L EV上,比亚迪选择的是小电池+超快闪充方案,后驱版CLTC综合里程为701km,而四驱版综合续航为601km,支持全域1000V高压平台和兆瓦闪充技术,5分钟补能400km,最高峰值可达1秒2km。

小米SU7源自自家莫德纳平台,顶配的MAX版本采用800V平台,配备101kWh宁德时代电池,CLTC续航800km,在续航表现上更胜一筹。标准版和PRO版车型都是400v平台,虽然续航表现也同样出色,但是在补能效率上,与全系1000v的汉L EV差距还是比较大的。

其实在续航补能方面,小米SU7和汉L EV也是选择了两个不同的方向:小米SU7电池更大,一次补能的续航表现更好,适合长途低频补能的用户;而汉L EV在充电效率上优势明显,一骑绝尘的兆瓦闪充,更适合对充电速度有较高要求的用户。不过小编认为,汉L EV的方向可能更符合趋势,毕竟随着行业内超快充、高压平台不断推出和超充站网络的快速建设,未来小电池加超快闪充的方案应该是整个行业的发展目标。

比亚迪汉L的座舱设计中,东方美学与现代工业美学实现了精妙融合。源自古建筑经典形制庑殿顶中汲取飞檐造型灵感,通过简练的横向线条构筑出内饰殿堂级的空间纵深感,同时创新运用3D竹木材质,形成传统匠艺与现代美学交织的沉浸式感官体验。

智能方面,比亚迪汉L搭载的DiLink 150智能座舱系统,基于行业首批4nm车规级SoC芯片打造的超旗舰级平台,构建出三位一体的智能交互新范式。通过视觉交互、全场景娱乐生态的协同进化,实现了智能座舱的质变,配合可OTA迭代的AI场景引擎,在保障行车安全的前提下重塑了座舱交互体系。

硬件方面,15.6+10.25英寸双大屏+HUD的三屏组合,创新搭载双模式桌面系统(动态壁纸/三维地图自由切换),支持全场景语音、立体车控及情景智能,深度融合DeepSeek R1满血版AI大模型,构筑起上百种用车场景的智慧出行生态。

得益于汉L高达66.9%的得房率,车内空间实现了越级乘坐体验,前排肩部空间达到了1.51m,后排肩部空间达到了1.46m。

后排三座设计通过人体工程学曲面优化,在膝部空间、腿部空间、横向空间方面都有着越级表现,实现真正乘坐三人无压力。同时,汉L EV还拥有同级最大、最深、最规整、最能“装”的前备箱高达160L,在享受型配置上,汉L车内满配交互式环绕智能座舱氛围灯、HiFi级定制丹拿16扬音响、车载冷暖冰箱、智能香氛系统,给予驾乘人员家的舒适感。

小米SU7在智能座舱方面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,以Xiaomi HyperOS生态为核心,借助澎湃OS达成车机与手机、家居设备的无缝互联。硬件上高通8295芯片,给智能座舱带来了卓越的交互体验,精准契合年轻用户对科技感和便捷生活的追求。

小米SU7采用轿跑溜背设计,后排头部空间受限,同时中间地台有凸起。前排空间尚可,后排腿部空间还算充裕,头部空间略局促,高个子乘客舒适性稍弱。在享受性功能上,例如冰箱、音响等配置上均弱于汉L,汉L采用压缩机冰箱,即开即冷,不仅制冷快,并且支持制冰,长途跋涉不管是母婴温奶还是药品保存都十分方便。su7采用半导体冰箱,不仅制冷效果差,并且在炎热的夏天衰减明显,同时还需要额外加钱选装。

两款车型都是顶配,但汉L EV配备了副驾驶腿托调节/腰部支撑、前排座椅按摩、副驾驶后排调节按钮、第二排座椅通风/按摩、后排独立空调、前后排多层隔音玻璃以及丹拿音响等舒适性功能,这些都是小米SU7所没有或者要花钱选装的。

汉L起步即享天神之眼 B 辅助驾驶激光版(DiPilot 300),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和英伟达Orin-X芯片。依托强大硬件,汉L支持城市领航10大场景,包括红绿灯识别及读秒、博弈通行、全场景绕行&礼让、环岛行驶、智慧礼让大车、明暗交替逆光眩光、车道线混乱/无车道线道路通行等,像一位熟练的老司机在带你漫游城市。

复杂的泊车场景下,汉L全系还支持6大模式,包括窄车位遥控泊车、下车泊入、无画线空间车位泊车、T型停车位泊车及侧方/斜向车位泊车、自选车位泊车、低速紧急制动 MEB,这些功能可覆盖300多个泊车场景,不管是狭窄车位还是新手上路,都能轻松停好车。

安全是最大的豪华,也是辅助驾驶不可或缺的一环。依托天神之眼,汉L全程守护安全出行。预判准、响应快、刹停稳是天神之眼高阶辅助驾驶的核心功能之一,也是其坚不可摧的护城河之一。对于注重家庭出行安全,对辅助驾驶持谨慎态度的用户而言,汉L这种稳打稳扎扎实的辅助驾驶体系,或许正是当下智能化时代所需的「安全锚点」。

来到小米SU7这边,入门的标准版车型上未搭载激光雷达,仅采用纯视觉方案,辅助驾驶芯片采用入门级的英伟达Drive Orin,算力只有84TOPS,在感知和算力这一块都无法实现智驾系统的长周期技术迭代。但是在PRO和MAX版本上,SU7配备了1颗激光雷达、11个高清摄像头、12个超声波雷达和3个毫米波雷达,基于自研的BEV感知技术,智驾表现还是不错的。

综合对比下来,汉L全系都标配了激光雷达驾驶辅助,不仅功能多,而且十分成熟,基于比亚迪车型庞大的数据量,汉L的辅助驾驶更接近于人类驾驶员的水平,开启辅助驾驶后,更有温度和熟练度。而小米SU7的数据较少,整车还需要更多的里程和实测去迭代,而且入门车型没有激光雷达是一个比较大的硬伤。

汉L EV采用前双叉臂+后五连杆铝合金悬架,全系标配云辇-C智能阻尼车身控制系统和iCCT智能舒适控制系统,可以在车辆起步加速、转向和变道、制动减速等工况下适时调整车身姿态,让整车姿态更稳、更舒适。并且现在云辇-C还支持道路预瞄功能,通过摄像头扫描路面,提前调整悬架应对颠簸,降低烂路和减速带的冲击,给予车内人员百万级行政座驾体验。

小米SU7在Max版本上增加了空气悬架配置,悬架形式同样采用前双叉臂+后五连杆设计,调教方面更偏向于运动,而空气悬架的功能更多是调整车身运动姿态。

底盘方面,两台车都采用了相同的悬架组合,小米SU7顶配有空气悬架,标准版和PRO版本都是普通悬架,而汉L EV全系都搭载了云辇-C。此外,小米SU7底盘是运动取向,悬架即使调至舒适模式,路感也十分清晰,适合喜欢自己开车的消费者,相比较而言,汉L EV软硬兼备的悬架调校更符合家庭用户的需求,宜静宜动,十分全能。

汉L EV四驱车型的后电机功率高达580kW,最高转速达到30511转/分钟,位居全球量产车第一。双电机综合功率达810kW,零百加速仅需2.7秒,100-200加速仅需4.7s,极速可达305km/h,完全是电动方程式的赛用标准,对行业同级别车型来说属于降维式的打击。

小米SU7 Max版双电机总功率为495kW,零百加速2.78秒,极速265km/h,动力性能在同级别也属于非常顶尖的水平,但是比起1102匹马力的汉L EV,还是略逊一筹。

两款车搭载的电机在当下都属于顶级的存在,但调教方式略有不同,汉L EV的电机扭矩在转速区间内分布更均匀,因此中后段加速也不会乏力,高速超车更有力。小米SU7的电机前段扭矩更大,所以低速区间表现更出色,后段加速能力比起汉L EV稍弱。

打开易车App,搜索“2025上海车展”,查看「车展新车」及「AEB超级评测大会」最新内容。

【版权声明】车平台提醒您:请在浏览本网站关于【强汉再进化,实力再颠覆,汉L,EV对比小米SU7】文章时,请您务必阅读并理解本声明。本站部分内容以及图片来源于商家投稿和网络转载,如网站发布的有关的信息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及时删除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