合资车兴起“一口价”,营销新模式能否自救?
【导语:随着合资车的生存空间被国产新能源智能车不断压缩,曾经高高在上的合资品牌开始采用各种方式 “自救”,但此前接连推出优惠活动不尽人意。面对新能源车型透明的价格,消费者更乐意选择无需“砍价拉扯”的新体验,而合资车也因此开启“一口价”模式。】
撰文|蔡家伦、编辑|禾 子
△合资车相继开启“一口价”时代
合资车在困境中寻路
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的进程发展之快,使得国内的汽车市场在结构上进行了大幅的调整,国内自主品牌崛起,对于合资车的冲击异常大。据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,国内自主品牌1月份乘用车销量达到145.9万辆,国内占有率达68.4%,可见,合资品牌的市占率已经缩减至不到40%,与十年前合资车“一手遮天”的现象大相径庭。
曾经,合资车凭借所谓的“德系品质”、“日系耐用”、“美系结实”的标签深入人心,成为国内众多消费者的首选,而这也成为了各系合资车型高溢价的“底气”。但现在国内消费者对于高性价比的国产车更青睐,当前,自主品牌通过电气化技术的积累和智能化创新突飞猛进,部分在配置以及性能上超过合资车,消费者不断对比同级别或者同价位的合资车与国产车,发现曾经合资车的种种标签已经不再吸引人,且国产车正在用智能化重新定义家用车的标准。于是,从雪铁龙C6几乎对半折价打响合资车价格战第一枪,整个市场如同雪崩般推进降价,甚至众多合资B级车自降身价,一口价12.78万的日产天籁、14.98万的大众迈腾、11.98万的现代索纳塔。虽然降价到来了不错的销量,但也稀释了合资车的品牌价值,合资车不再是消费者的面子,品牌溢价降低。
△以迈腾为代表的合资B级车纷纷推出一口价政策
价格透明化引发服务亟需转型
△上汽大众对经销商的考核标准进行了优化
一口价政策不能一劳永逸
△合资品牌的电动化进程仍需加快
点评
对于合资品牌而言,一口价政策的本身是市场份额在不断缩水情况下的无奈之举,但这样的策略对于短期提振销量有所帮助,但面临国内自主品牌迅猛的迭代速度,一口价车型如果在品质上不能提高,只是一味地追求降价,恐怕很难有出路。未来的车企如果想要站稳脚跟,至少需要过硬的电动化与智能化技术以及完备的用户生态运营。这场波及整个汽车市场的大变革既是车企的生死考验,也会是重生的契机。
(本文系《禾颜阅车》原创,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)